死在风口上的猪,这是 2018 年人们对 AI 公司的预测。
2018年李开复就预言过,很快会有一大批AI创企将会死亡。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从 2022 年底开始, AI 以刹不住车的速度,再次狂飙起来。
AI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人都害怕错过时机,所以鱼龙混杂、是人是鬼都汇聚在这个行业里。
有些人在装作专家,向你兜售各种 AI 课程,赚得盆满钵满。
那些曾经信仰 Web 3.0和元宇宙的人,突然开始往朋友圈里转发 AI+ 元宇宙的项目。
甚至连李开复自己,都忍不住搞起大模型,还反被绊了一跤。
热潮席卷下,很多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玩意早在上一批的时候,就已经被打上了死亡的标记。
往往越是被吹捧、编织的美好未来下面,破裂的泡沫就越多。
乐观、爆发的同时,亏损、倒闭也在同频发生。
/ 4 个人的 AI 公司
恰巧,我有一个今年入局搞 AI ,并且快速经历死亡的朋友,他叫杨泽玮。
今年 25 岁, 2020年从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是一个狂热的创业爱好者。
杨泽玮的创业备忘录
上了三个月班之后,他就坚决地辞掉了工作。
在坐拥 200多家 IPO 公司的深圳南山区,租了一间共享办公室,开始信心满满地创业。
他相信自己能成为中国的马斯克,他把这个有些疯狂的名人奉为偶像,甚至于微信头像都用的偶像照片。
杨泽玮的微信头像
2023 年年初 GPT-4 正式上线,把这股 AI 热潮又推向了一个极致。
几乎要把深圳,乃至半个中国点燃了。
点燃的人中,当然也包括了杨泽玮。
连他这个完全没了解过的人,都敏锐地感觉到了:AI在国内正打得火热,随便做做就能成功。
于是,他花了 3 天时间,就构思出了这个 AI 项目,并马上拉了个朋友入伙,注册了家公司。
又花了几天,招了两个实习的大学生程序员,分别负责前端和后端。
一个草台班子,就这么搭起来了。。
这4个人里,没有一个是懂AI的,连杨泽玮这个发起人,之前对 AI 也是一窍不通。
非要说的话, DALLE 2 上线的时候,他上手试过几次,这就是他的全部了解。
但他很自信地和我说,AI这事没什么门槛。
他的项目,不是什么 AI 大模型,就是一个非常小的工具一个把 AI 和设计需求结合起来,专门供给设计师出图的网站。
你给张图,或者输入文字需求,它就能输出满足你需求的图片。
在AI火的这几个月,估计有成百上千类似的应用,被加工上架。
因为这件事并不是很难做,拿杨泽玮的项目举例,他的网站主要是基于 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 这两个模型,把这俩东西调整得更适合新手。
就好像单反和手机,单反非常笨重,而且有大量的参数要手动调整,而手机就是更小白、更清晰,自动适配各种场景。
如果再细致点解释,就是通过筛选和标注优质图片,来训练一个更适合设计师的模型。
就比如你要生成椅子,他们就找了一堆优质的椅子图片,标注好,给模型学,这样它生成的椅子效果就会更好。
与此同时,他还整合进了一些面向行业的模型,通过一点点测试,调出更符合他这个设计师审美的参数。
4 个人前前后后只用了 3 个月,就把整个网站开发完毕了。
所有的方法和教程,都是他们从 B 站上免费的教学视频里,现学、现扒的。
别觉得从 B 站现学很抽象,那些把 AI 挂在嘴边的投资人,也多是在 B 站学的 AI ,还对外戏称自己是师从某某 UP 主。
根据@小饭桌 的采访,很多投资人都是从 @跟李沐学 AI 这里学的
就算只是草台班子花 3 个月搭出来的成果,杨泽玮也无比地自信。
他见过的 AI 产品越多,他就越觉得别人的都没有我的牛逼。
他甚至觉得:很多大公司,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根据他的说法,绝大部分的 AI 绘画网站,还都是集中在生成美少女图片。其他的 AI 产品,大多也是主要用于玩,或者单纯地复制别人的产品。
但他认为自己的东西对设计师来说很实用,而且一家知名设计公司的老师,曾经表示他产品里是有设计思路,看得出是设计师做的。
这一把柴火丢进去,杨泽玮觉得自己马上就要一夜爆火了。
由于项目已经停摆,我只能放一些试用案例
/砸进去二十多万,
最后赚了二百块。
然后,现实马上给了他一个结实的巴掌。
原来做产品才是整个链条里,最简单的一环。古语有云:AI热潮里,赚到钱的只有卖算力的和卖课的。
他以为走会员付费制,用模型的使用次数来收费,就能维持收支。
然而,盈利问题恰恰是AI的死穴。
C 端根本没有人给这些 AI 工具买账,上线这么久,杨泽玮只有一千左右的用户,付费更是只有五六个人。
几个人算了算账,光是房租再加上租用 GPU 的钱,每个月最少得花去一万多。
项目启动 6 个月,前后烧光了二十多万。
但是,全部盈利只有几百块。
后来他们才知道,到底什么产品才能吸引到 C 端用户?
7 月份,一个叫妙鸭相机的软件,冲到了软件榜榜首。
这应该是国内 AI 应用里,第一个现象级的出圈应用。
只有像妙鸭这类 AI 玩具才能吸引到人,不仅如此,还要砸钱下去投放,买流量,才有可能破圈。
而且,即便是出圈了的妙鸭,也没有对外透露过盈利情况,并且热度也转瞬即逝。
出圈爆款尚且如此,更别说下面的这些没热度的产品了。
甚至许多估值达数亿美元的 AI 初创公司,收入几乎为0。
一个做过设计工具的老师,明确和他们说:
别人愿意花几万块钱请客吃饭,都不愿意花几千块钱买你一个工具。
这并不是个例,国内外都是如此。
国外一个 AI 绘画公司,成立 4 个月就关门歇业了,关门前,创始人痛心疾首地控诉说:这玩意根本赚不到钱。
一边是 C 端遇冷,另外一头的投资市场和 B 端也并没有好到哪去。
他们发现多数的人只是冲着蹭流量来的。AI 成了一个全新的噱头,什么行业,跟 AI 沾点亲、带点故,就能卖得更香。
比如曾经一家号称要用 AI 来赋能教培的培训机构,主动找上了他们。
结果,聊完发现对方只是想借他们的 AI 绘画软件,来多卖几门画画课。
而且,由于市面上同质化的产品太多。
对于竞争力不强的小团队来说,大多数企业只是想空手套白狼,或者白嫖产品。
比如前面的教培机构,愿意给的唯一报酬是一句轻飘飘的帮你们在学生之间做宣传。
杨泽玮不仅一分钱赚不到,还得往里搭人力和算力。
就算愿意付钱使用,企业也会把价格压得很低。实际每出一张图,他们都是在亏钱。
杨泽玮也不是没想过拉投资,主动找上门的投资人也不少,但没一个真正投了的。
因为 AI 烧钱太猛,所以大部分投资人的原则是:多看,少投。反正 AI 项目遍地都是,勤奋的投资人每周可以看 10个 AIGC 项目。
甚至还有很多人打着投资的名号,在创业者这里恶补 AI 知识。
/ 跟这些人相处久了 你就觉得他们喜欢说一些假话
更让杨泽玮感觉到割裂的是,一边是赚不到钱的现状。
而另外一边,辗转在各种 AI 创业者的大会上的时候。
AI就是未来、大模型将引发工业革命等等的各种论调,还在满天飞。
在座的创业者也信心满满,相信自己吃到了风口的红利。
但,杨泽玮的合伙人可达鹅觉得这些说法都是虚空的,跟这些人相处久了,你就觉得他们喜欢说一些假话,
在她看来,对很多趟进来的人来说,AI最大的意义只是给他们镀了层金。
就拿她自己来说,现在找一份AI相关的工作,工资比她原先翻了3倍,岗位选择也更多了。
麦肯锡的一份报告中预测了, 2030年中国的 AI 顶尖人才缺口将达到 400万人。
而在目前的招聘市场上,很多的 AI 求职者都不了解 AI 。像她这种有相关的运营经历的,已经算半个抢手的专家了。
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看, AI 确实就是她的未来。
但是,这个未来又会持续多久呢?没准 AI 创企的下一个寒潮,可能又很快要来了。
时代浪潮,浩浩荡荡,多的是怕被淘汰的人,也多的是下场淘金者。
有人一夜之间财富蒸发,有人趁机猛捞了一笔。
但不管 AI 的 2.0时代,最后会怎么落幕,杨泽玮的项目意料之中地停摆了。
从立项到关停,前后只用了 6 个月。
他一再和我强调,停摆只是暂时的。等到有资金了,项目还是会重启。
因为即便是这样,杨泽玮依然坚信未来 AI 的潜力。他和他的产品,只是时机和环境还不对。
尽管现在,这个项目只剩下一块公司的牌子,在他的厨房里挂着。和调料瓶们挤在一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