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水平,应以关键紧要问题为导向,聚焦主营业务,提升治理水平,强化创新能力,为推动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不竭动力。
日前召开的证监会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培育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体。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资本市场“入口端”与“出口端”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将为更多优质企业打开更为广阔包容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包容并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在全面注册制市场化定价及交易机制下,市场估值会面临分化,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长期价值的关注度将越来越高。市场对于公司价值的判断方式,将由原来以财务指标为主,向包括业务增长、科技创新、公司治理水平等更多元、复杂的成长性指标转变。上市公司能否顺利通过全面注册制的质量“大考”,将成为资本市场能否发挥好“晴雨表”功能的关键。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水平距离全面注册制的改革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尽快补足两大核心能力短板,加速向更高水平跃进。一是业务发展能力不扎实,集中表现为整体经营效益不好,估值无法大幅提升。一些上市公司为追求增量业务,提高整体市值规模,盲目通过并购等资本市场手段开展多元化经营,导致资源集中度不足,在减缓企业整体发展进程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有效创新投入,阻滞了转型升级的成长进程。二是公司治理能力不健全。从内部治理机制上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因组织架构不完善、董事会职能弱化、合规管控力度不足导致治理效率低下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规违法事件不时发生。从激励机制上看,由于缺乏丰富、高效的员工长期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专业创新人才、各级管理层激励不足,导致公司整体内生动力不足。
对此,应通过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方式,在《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的纲领指引下,扎实上市公司发展根基、拓展上市公司发展活力,为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从外部来说,监管层要坚守“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在进一步优化融资供给的同时,为市场进出通道把好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内部来讲,上市公司应对症下药,以更主动的作为加紧修炼“内功”。
第一,聚焦主营业务。在集中财力和人力物力等优势资源发展主业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本市场手段,紧密围绕主业,以补足产业链、延伸上下游产业为目的,进行并购重组、战略投资等操作,并不断促进主营业务与新兴科学技术手段、业务模式、应用场景等的融合,促进业务的转型升级,拓宽业务“护城河”。
第二,提升治理水平。通过完善公司组织架构、提升董事会职能,补强合规管理、风险管控能力;通过积极发挥独立董事和中小股东的作用,加强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有效约束高管层私自牟利行为;通过主动借助政府监管、市场监督、社会影响等约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加强合规、内控管理;通过实施以公司治理效益及过程为主的激励手段,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激励机制。
第三,强化创新能力。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以政策和资金支持补强公司业务竞争力,积极探索增量业务布局,并充分发挥资本手段作用,通过与创投机构合作、再融资、发行科技创新债等方式,助力公司进行业务和科技创新。
全面注册制已扬帆出发,亟需上市公司以持续提质保驾护航。只要切实以关键紧要问题为导向,以优化公司结构、提升自身治理水平、加强核心竞争力为支撑,我国上市公司将加速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的实现,为推动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田轩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水平,应以关键紧要问题为导向,聚焦主营业务,提升治理水平,强化创新能力,为推动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不竭动力。
日前召开的证监会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培育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体。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资本市场“入口端”与“出口端”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将为更多优质企业打开更为广阔包容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包容并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在全面注册制市场化定价及交易机制下,市场估值会面临分化,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长期价值的关注度将越来越高。市场对于公司价值的判断方式,将由原来以财务指标为主,向包括业务增长、科技创新、公司治理水平等更多元、复杂的成长性指标转变。上市公司能否顺利通过全面注册制的质量“大考”,将成为资本市场能否发挥好“晴雨表”功能的关键。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水平距离全面注册制的改革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需要尽快补足两大核心能力短板,加速向更高水平跃进。一是业务发展能力不扎实,集中表现为整体经营效益不好,估值无法大幅提升。一些上市公司为追求增量业务,提高整体市值规模,盲目通过并购等资本市场手段开展多元化经营,导致资源集中度不足,在减缓企业整体发展进程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有效创新投入,阻滞了转型升级的成长进程。二是公司治理能力不健全。从内部治理机制上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因组织架构不完善、董事会职能弱化、合规管控力度不足导致治理效率低下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规违法事件不时发生。从激励机制上看,由于缺乏丰富、高效的员工长期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专业创新人才、各级管理层激励不足,导致公司整体内生动力不足。
对此,应通过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方式,在《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的纲领指引下,扎实上市公司发展根基、拓展上市公司发展活力,为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从外部来说,监管层要坚守“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在进一步优化融资供给的同时,为市场进出通道把好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内部来讲,上市公司应对症下药,以更主动的作为加紧修炼“内功”。
第一,聚焦主营业务。在集中财力和人力物力等优势资源发展主业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本市场手段,紧密围绕主业,以补足产业链、延伸上下游产业为目的,进行并购重组、战略投资等操作,并不断促进主营业务与新兴科学技术手段、业务模式、应用场景等的融合,促进业务的转型升级,拓宽业务“护城河”。
第二,提升治理水平。通过完善公司组织架构、提升董事会职能,补强合规管理、风险管控能力;通过积极发挥独立董事和中小股东的作用,加强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有效约束高管层私自牟利行为;通过主动借助政府监管、市场监督、社会影响等约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加强合规、内控管理;通过实施以公司治理效益及过程为主的激励手段,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激励机制。
第三,强化创新能力。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以政策和资金支持补强公司业务竞争力,积极探索增量业务布局,并充分发挥资本手段作用,通过与创投机构合作、再融资、发行科技创新债等方式,助力公司进行业务和科技创新。
全面注册制已扬帆出发,亟需上市公司以持续提质保驾护航。只要切实以关键紧要问题为导向,以优化公司结构、提升自身治理水平、加强核心竞争力为支撑,我国上市公司将加速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的实现,为推动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田轩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