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2022年广东GDP突破12万亿元,创造了无数奇迹;但与此同时,广东也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一个省包含了一线至五线的城市,就像一个“缩小版的中国”。
发达与欠发达的交织碰撞,使得广东对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看广东,看的不仅是广东引以为傲的先进制造、对外开放如何“狂飙”,更是广东如何突破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瓶颈。
广州塔为本次活动亮灯(央广网发 广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岭南春早。趁着春光,近日,“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首站走进广东多个城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深入产业及建设一线,观察广东如何“播种”高质量的未来。
“武藏曲线”颠覆制造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首先“种”下了制造业的未来。“未来工厂”让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曾经的幻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全国首个万亿工业强区——佛山市顺德区,广东第一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产线、国内第一条生产重载机器人的全自动化产线上,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机器人,每天可以生产约40台机器人。
库卡智能制造顺德工厂(央广网发 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供图)
这一幕,恰好是广东“颠覆制造”图景的一个缩影。
曾几何时,广东以代工“起家”,长期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的最低端。而今的广东,让制造成为“智”造,提高制造环节的价值,将“微笑曲线”扭转为“武藏曲线”,颠覆了人们对中国制造业未来方向的预期。
在广州番禺,一款适用于未来城市低空飞行的“汽车”——旅行者X2已经在天空飞起。未来,这款低空飞行的汽车将应用于城郊飞行、跨省市飞行,同时还可服务于旅游观光、野外救援、医疗运输等场景。
广东“智”造的想象力远不止如此,而是能“上可摘星辰,下可捞月亮”。
在广州南沙,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正在如火如荼运行中,年产量达30发运载火箭。这在以前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我国作为火箭发射第二大国,年产量也不过60-70发。
中科宇航相关研发产品(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此外,万众期待的太空商业旅行,也有望在2025年开启。这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第三极”正在崛起。
同样崛起的还有深海探测,我国首座深水科考码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于2022年年底启用,“海洋地质二号”多功能新型科考船就停泊于此,它将抵达深渊作业,采集深海样品,探究地球演变、生命起源、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
广东这一幕幕“颠覆制造”的场景,都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未来方向。
“大国重器”顶天立地
除了是制造大省,广东还是名副其实的科创大省。当前,广东不断补短板,“种”下了未来发展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从0到1”的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广东的短板。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央广网发 康乐伟 摄)
“先进阿秒观察电子运动,跑一圈能观察4次,大科学装置建成以后,在松山湖我们就能对最轻的、最小的、最快的材料进行观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探索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的“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建成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和南方先进光源正加快布局建设……未来的东莞松山湖,将集聚3个大科学装置。
如果打开大湾区科技产业地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一处处科创平台如“星星”串联,“点亮”了湾区未来之光。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继续蝉联全球第二位,大湾区良好的创新生态已然形成。
事实上,广东不仅在“从0到1”的基础研究上“狂飙猛进”,同时也实现了“从1到10”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飞跃,让科创成果落地转化到产业之上。
比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通过创新样板工厂,已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共引进创新样板工厂项目团队25个,注册成立42家产业化公司。
再比如,清华科研共享服务平台——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为在校师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企业则借助平台获取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双赢。
得益于大装置大平台,广东已集聚起各种海内外人才,并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座“铁索桥”,让创新的种子在这里“开花结果”。
“新增长极”加速崛起
广东同时也是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代表性省份。在此次走访活动中,记者注意到,广东正在着力推动“新增长极”的出现,“种”下未来区域发展的增长潜力。
一直以来,粤东西北给外界的印象是相对落后,在全省的GDP总量占比不到两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就是这样一座潜力之城。2022年,湛江以3700多亿元GDP位列广东省第9位,成为一匹“黑马”。
湛江红树林鹭鸟齐飞(央广网发 湛江市委网信办供图)
这个成绩的背后与产业布局息息相关。巴斯夫在亚洲最大、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在建)、华南区域规模最大的碳钢板材制造地等大项目,都落户于湛江,不仅起到延伸产业链的作用,还推动了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智”造也在湛江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通过“硬核”的轧钢技术,平均100秒就能出厂1卷25吨重的钢卷,最薄只有1mm!可以说,湛江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
事实上,广东各地市也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新增长极。
作为广州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增城区不仅用5G技术种水稻,让丝苗米飘香至全世界,也在用“舒卷自如”的柔性面板,助力广州打造“世界显示之都”,成为广州的东部增长极。
世界500强比亚迪的针刺实验(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在深圳市坪山区,已前瞻布局“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坐拥比亚迪这个世界500强企业,2022年GDP增速达14%,高居广东全省县区级的第一位!
纵观广东全省,从东到西不断深挖发展潜力,一个个“新增长极”正在加速崛起。
高水平开放“链接全球”
作为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还在“种”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未来。
在广州增城的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每天都有中欧班列从这里开出。
位于广州增城的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今年我们计划开行500列国际班列,到‘十四五’末争取开行班列超1000列!”广州交通投资集团负责人表示,自2021年开通中欧班列以来,出口货值同比增长超5倍,初步形成了“交通+物流+产业”运产贸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边将湾区货物带向世界,另一边汇聚全球资源进入湾区,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已成为广州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
当“陆上丝绸之路”不断跑出“加速度”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持续高水平对外开放。
跨境电商业务规模过去两年翻了3.7倍、创下多个全国“首单”、世界三大快递巨头有两家设立区域转运中心(UPS、DHL)……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与不断创新的制度型开放密不可分。
前海跨境电商集聚区(央广网发 深圳市委网信办供图)
数据显示,2022年,前海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项,累计765项;新增全国复制推广7项,累计72项,制度创新指数位居全国自贸区第一。
其中,前海已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等“六个跨境”,正完善跨境双向资金池、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等落地。
根据《前海方案》,2025年将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征途漫漫,新发展格局下,广东正努力“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2022年广东GDP突破12万亿元,创造了无数奇迹;但与此同时,广东也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一个省包含了一线至五线的城市,就像一个“缩小版的中国”。
发达与欠发达的交织碰撞,使得广东对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的“样本”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看广东,看的不仅是广东引以为傲的先进制造、对外开放如何“狂飙”,更是广东如何突破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瓶颈。
广州塔为本次活动亮灯(央广网发 广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岭南春早。趁着春光,近日,“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首站走进广东多个城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深入产业及建设一线,观察广东如何“播种”高质量的未来。
“武藏曲线”颠覆制造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首先“种”下了制造业的未来。“未来工厂”让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曾经的幻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全国首个万亿工业强区——佛山市顺德区,广东第一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产线、国内第一条生产重载机器人的全自动化产线上,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机器人,每天可以生产约40台机器人。
库卡智能制造顺德工厂(央广网发 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供图)
这一幕,恰好是广东“颠覆制造”图景的一个缩影。
曾几何时,广东以代工“起家”,长期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的最低端。而今的广东,让制造成为“智”造,提高制造环节的价值,将“微笑曲线”扭转为“武藏曲线”,颠覆了人们对中国制造业未来方向的预期。
在广州番禺,一款适用于未来城市低空飞行的“汽车”——旅行者X2已经在天空飞起。未来,这款低空飞行的汽车将应用于城郊飞行、跨省市飞行,同时还可服务于旅游观光、野外救援、医疗运输等场景。
广东“智”造的想象力远不止如此,而是能“上可摘星辰,下可捞月亮”。
在广州南沙,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正在如火如荼运行中,年产量达30发运载火箭。这在以前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我国作为火箭发射第二大国,年产量也不过60-70发。
中科宇航相关研发产品(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此外,万众期待的太空商业旅行,也有望在2025年开启。这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第三极”正在崛起。
同样崛起的还有深海探测,我国首座深水科考码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于2022年年底启用,“海洋地质二号”多功能新型科考船就停泊于此,它将抵达深渊作业,采集深海样品,探究地球演变、生命起源、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
广东这一幕幕“颠覆制造”的场景,都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未来方向。
“大国重器”顶天立地
除了是制造大省,广东还是名副其实的科创大省。当前,广东不断补短板,“种”下了未来发展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从0到1”的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广东的短板。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央广网发 康乐伟 摄)
“先进阿秒观察电子运动,跑一圈能观察4次,大科学装置建成以后,在松山湖我们就能对最轻的、最小的、最快的材料进行观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探索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的“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建成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和南方先进光源正加快布局建设……未来的东莞松山湖,将集聚3个大科学装置。
如果打开大湾区科技产业地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一处处科创平台如“星星”串联,“点亮”了湾区未来之光。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继续蝉联全球第二位,大湾区良好的创新生态已然形成。
事实上,广东不仅在“从0到1”的基础研究上“狂飙猛进”,同时也实现了“从1到10”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飞跃,让科创成果落地转化到产业之上。
比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通过创新样板工厂,已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共引进创新样板工厂项目团队25个,注册成立42家产业化公司。
再比如,清华科研共享服务平台——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为在校师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企业则借助平台获取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双赢。
得益于大装置大平台,广东已集聚起各种海内外人才,并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座“铁索桥”,让创新的种子在这里“开花结果”。
“新增长极”加速崛起
广东同时也是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代表性省份。在此次走访活动中,记者注意到,广东正在着力推动“新增长极”的出现,“种”下未来区域发展的增长潜力。
一直以来,粤东西北给外界的印象是相对落后,在全省的GDP总量占比不到两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就是这样一座潜力之城。2022年,湛江以3700多亿元GDP位列广东省第9位,成为一匹“黑马”。
湛江红树林鹭鸟齐飞(央广网发 湛江市委网信办供图)
这个成绩的背后与产业布局息息相关。巴斯夫在亚洲最大、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在建)、华南区域规模最大的碳钢板材制造地等大项目,都落户于湛江,不仅起到延伸产业链的作用,还推动了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智”造也在湛江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通过“硬核”的轧钢技术,平均100秒就能出厂1卷25吨重的钢卷,最薄只有1mm!可以说,湛江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
事实上,广东各地市也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新增长极。
作为广州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增城区不仅用5G技术种水稻,让丝苗米飘香至全世界,也在用“舒卷自如”的柔性面板,助力广州打造“世界显示之都”,成为广州的东部增长极。
世界500强比亚迪的针刺实验(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在深圳市坪山区,已前瞻布局“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坐拥比亚迪这个世界500强企业,2022年GDP增速达14%,高居广东全省县区级的第一位!
纵观广东全省,从东到西不断深挖发展潜力,一个个“新增长极”正在加速崛起。
高水平开放“链接全球”
作为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还在“种”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未来。
在广州增城的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每天都有中欧班列从这里开出。
位于广州增城的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今年我们计划开行500列国际班列,到‘十四五’末争取开行班列超1000列!”广州交通投资集团负责人表示,自2021年开通中欧班列以来,出口货值同比增长超5倍,初步形成了“交通+物流+产业”运产贸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边将湾区货物带向世界,另一边汇聚全球资源进入湾区,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已成为广州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
当“陆上丝绸之路”不断跑出“加速度”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持续高水平对外开放。
跨境电商业务规模过去两年翻了3.7倍、创下多个全国“首单”、世界三大快递巨头有两家设立区域转运中心(UPS、DHL)……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与不断创新的制度型开放密不可分。
前海跨境电商集聚区(央广网发 深圳市委网信办供图)
数据显示,2022年,前海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项,累计765项;新增全国复制推广7项,累计72项,制度创新指数位居全国自贸区第一。
其中,前海已实现跨境人民币贷款等“六个跨境”,正完善跨境双向资金池、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等落地。
根据《前海方案》,2025年将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征途漫漫,新发展格局下,广东正努力“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